東臺市紅旺食品制造有限公司
提到咱大東臺的茶食文化不得不提到西溪這個地方,由于海鹽文化以及董永七仙女傳說的源遠流長將這個古鎮的文化傳統發揚了兩千多年年,并且不斷傳承至今。
相傳在清咸豐七年(1857年),蘇州人唐昌盛在西溪鎮上開了一家茶食店,其自產自銷的茶食美味可口,選料講究、做工精細,一直被人們稱為茶食中的珍品。很快就名震揚、泰、通三州。
其中“唐記桃酥”更是名聞遐邇、遍及蘇中。當年,唐昌盛秉承了祖上遺傳下來的衣缽,專門從事生產花生糖、大糕、京果、麻餅、茶馓、桃酥等享譽一方的名產品,那時西溪鎮上制作桃酥的茶食店雖多,但由于制作技藝不同,質量也就分出了優劣?!疤朴洝睂μ宜值倪x料很講究,主要原料有上等面粉、精煉過的花生油、白糖,輔料有桂花、芝麻等。和面以及揉面亦有嚴格的要求,加糖、加油的順序以及糖、油的比例也很考究。假使糖少則口感較差、索然無味;糖多則發糊變焦、產生苦味。如果油少則無酥感,油多又會松散成一團,絲毫來不得半點馬虎。
這就使得唐記茶食店憑著這手制作茶食的絕技,再加上百年老店背后的家族精神,雖歷經一百多年而不衰,從而成為享譽蘇中一帶的著名茶食。
時光飛逝,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 ,唐記茶食店已經傳到第六代唐登源手中,由于制作茶食要起早貪黑,十分辛苦,年輕氣盛的唐登源就想外出闖蕩,干出一番事業來,在上海經過多年的打拼,唐登源也積累了一定的基金。人到中年的他特別思念家鄉,也特別的回味當年所做的茶食,一次,他無意中瀏覽到家鄉的論壇“東臺人論壇”,看到有網友想到家鄉的八珍糕,可走遍全市都沒有能找到正宗的八珍糕,這讓他萌發了回家鄉重操舊業的想法。
唐登源雖說好多年不接觸茶食了,可是家族的傳承以及少年時的勤學苦練他對茶食的制作卻了如指掌,各種傳統茶食如八珍糕、雪棗、京江臍、蛋糕、月餅等他做起來都得心應手。他學徒那會設備簡陋,很多活兒依靠手工,做出來的糕點純正地道,有種簡單樸實的味道。當時經濟條件差,人們只有逢年過節才舍得買些糕點。唐登源仍然清晰地記得那年月他在節日里吃到的糕點的味道,“香得很哪,細細嚼著,舍不得馬上吞下,想多吃也沒有,一大家子每人就能吃到兩塊?!睆哪菚r起,小小的唐登源就萌生了這樣的念頭,長輩們可以做出美味地道的糕點,我將來也要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說干就干,四年前唐登源回到家鄉東臺,立即在西溪古鎮附近找到一千多平方米的征用地建起廠房。
廠區專門設置了化驗室、脫凈間、原料庫、輔料間、更衣室,以及生產車間、烘焙室、包裝車間、成品倉庫等。
他給其公司取名“紅旺”,有著“弘揚家鄉美食,榮旺家族傳承”的含義,為了彰顯家鄉的人文,也為了讓家鄉“七仙女與董永傳說”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能得到更好的宣傳,他將自己的產品商標注冊為“仙凡緣”。
他清楚,要做到更好地傳承就必須有所創新,而創新就必須學習新的東西,所以唐登源一直很關注市場上出現的新工藝,糕點手藝也跟著市場不斷發展變化。經過不斷探索創新,他的糕點手藝不斷精進,會做的茶食糕點品種有40多種,其中獨創的就有五六種,這些糕點成功地保留了傳統的味道,又具有現代的風味。
如傳統茶食“桃酥”,他在其基礎上創新出“法式椰蓉酥”,在桃酥中加入椰蓉,減輕了用油量,使制作好的成品不僅味道更加酥脆,而且增添了別具一格的椰香。
為了更好地提升技藝,唐登源經常參加各地的技術交流,現在的同行朋友遍布大江南北,如廣東、蘇州、北京、上海等地。
在與不同的手藝人多次的交流中,唐登源將本地的傳統食品制作工藝傳給了其他人,同時也學到了更多的新工藝,使他制作出的茶食糕點呈現了集多家之長的新特色。
在這里既有傳統的茶食也有西式的點心,圖為“曲奇”餅干。
“人這一生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我要做的就是將傳統糕點的手藝傳承創新,做成百年老手藝,這是我的奮斗目標?!碧频窃礃銓崍远ǖ匦Φ??!案梢恍袗垡恍?,咱家在西溪古鎮一百多年來傳承的這門手藝,現在正逢西溪古鎮開發的大好時機,我要將其作為古鎮旅游的特色產品,一定要把它做好、做精,發揚光大,讓外地游客都能品嘗到我們家鄉的傳統茶食!